藝術家新聞

何樹嶺與尚志碑林的不解之緣|劉鏑

圖片為台灣書法家張松蓮刻碑

初秋,跟隨省會作家協會組織的「龍江作家看龍江」主題研究採風團,再次踏訪中國書法文化博物館-尚志碑林, 一座涵蓋整個中國書法文化發展史的綜合性碑刻書法文化博物館,心如潮湧,莫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。

穿過那兩扇兩層飛簷的紅漆大門,便進入了一個石碑的世界。


聽著碑林館長何樹嶺飽含深情的講解,彷彿進入了書法與碑刻的歷史隧道。 也聽到了他在創造碑林過程中的許多人和事,他對每塊碑刻的由來瞭如指掌,舉手投足間藏不住對碑林的熱愛。

1998年春天的一個早晨,何樹嶺在書案前,揮舞著毛筆。 筆尖在宣紙上提、按、頓、挫地遊走,在絞轉的瞬間,他抑制不住內心的躁動,幾大滴重墨,砸在六尺大的生宣上。 不經意間,墨汁在紙張的湮染中,逐漸形成了一個碑林群落。 那個心存已久的宏大設想,總是不請自來,令他惴惴不安。 放下筆,踏著春天的節奏,走在了前往「趙尚志紀念館」的路上。

再次來到這個佔地3.6萬平方公尺的「趙尚志紀念館」。 春風襲來,即便滿園剛吐新綠的大樹,也遮掩不住這片土地的荒涼與空曠。 那些隨風搖曳的枝杈,單一而落寞。 何樹嶺站在「珠河抗日遊擊隊紀念碑」前,眼前不斷地浮現出那個紅槍白馬,在槍林彈雨中怒發沖冠的趙一曼形象,耳邊也彷彿聽到:「爭自由,誓抗戰,效馬援,裹屍還……待光復東北凱旋日,慰軒轅。」這是趙尚志激昂的吶喊。 硝煙瀰漫的場景,不斷在何樹嶺眼前閃現。

黑龍江省尚志市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城市,是抗聯紅色根據地,國家一類革命老區。 擁有以趙尚志、趙一曼為代表的抗聯英雄,這裡是14年抗戰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,許多英烈長眠於此。

何樹嶺心潮澎湃,無數次徘徊在紀念館的周圍,一步一腳印地測量這塊灑滿英雄鮮血的熱土。 自小在墨汁裡泡大的何樹嶺,內心久久不能平靜。

何樹嶺和尚志碑林有不解之緣,他是碑林的創建者,是前尚志市文化局局長,並兼任尚志市文物管理所所長,還是中國書法文化博物館——尚志碑林現任館長。 儒雅清瘦的何樹嶺,濃眉下那雙深邃的眼睛充滿智慧。 他身材雖然不高大威猛,但對於創造碑林來說,他身體裡蘊含著巨大的能量。

出自書香門第的何樹嶺,家學淵源,爺爺是私塾先生,受爺爺的薰陶,兒時就對筆墨紙硯情有獨鍾。 那段時日,他輾轉反側,總想為英烈們做點什麼。 經過深思熟慮,一個大膽的構想縈繞於心。 他想讓傳統的碑刻與書法文化藝術陪伴這些英烈,以此向英靈致敬!

多少個夜晚徹夜難眠,不能再等了。 何樹嶺把寫好的建設尚志碑林的建議,交給了尚志巿委,獲得批准後,何樹嶺內心充滿了喜悅,他準備為興建中國書法文化博物館——尚志碑林,付出一生的精力。

從1998年的下半年,他開始馬不停蹄,並奔赴全國各地碑林考察學習。 在漫長的九個月時間裡,他把自己扔進故紙堆,夜以繼日地查閱了大量有關碑林、碑刻的古今資料,思考著怎樣才能突破古今碑林,以及類似碑林的碑刻群的建造模式。 他想創造一座獨一無二,真正能融入中國當代傳統文化藝術風格,並能引領中國傳統碑林建造的新模式。 終於在1999年的3月末定稿,同時也開啟了碑林的建造。

更多詳細內容,請點選此連結瀏覽。
http://h5.hljnews.cn/h5/detail/normal/4921013482685440

來源:黑龍江日報

© Copyright 2019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 張松蓮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
TEL:02-89935275 Mail:service@rumotan.com

Main Menu 選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