爨(ㄘㄨㄢˋ)龍顏碑(局部)
漢字發展過程中,字形產生相當大的變化,甲骨、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等,這些不同面貌的字形正是書藝創作者豐富的素材,而歷代的碑帖墨迹是其成長的養分,我們經常由書藝作品中看到創作者刻意表現某種書風或筆意,甚至採用碑帖字,而有些碑帖字的構型並非我們現行使用的「正體字」。這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,我們稱之「異體字」,在書法作品中稱之「碑別字」,以書藝的層面來看,這些不是「錯」字。
簡述文字與書法之間的關係後,再談談新校名招牌的書法風格。新校名的書寫者,張松蓮女士,從事書藝創作逾三十年,她在書藝界的頭銜很多,上網就查得到,如果想看看她的書藝作品,可以上<> 儒墨堂藝術網 。新校名的書風接近北碑(也可泛稱魏碑),這是漢隸與唐楷之間的一種書體,屬於楷書,但是具有濃厚的隸意,其特徵凝重而嚴整,極有陽剛之氣。如果講得更精確一點,這是擬「爨龍顏」碑的筆意寫的,此碑在雲南,始建於南北朝劉宋時期,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,在清朝道光年間被發現,其風格備受書法家推崇,也廣被傳習。
爨(ㄘㄨㄢˋ)龍顏碑(局部)
早期我們看到的招牌(市招)大多數是手寫的,其中還不乏名家的手迹,現在的市招充斥著電腦版的字型,雖然也有仿古的字型,如顏體、魏碑體、古印體等等,不過千篇一律,除了工整以外毫無美感。在滿街電腦刻字的市招中,偶而看到了一幅很美書法作品的招牌,是否能使人駐足欣賞一番呢?我認為不多,如果能令人留連注目,相信大部分的招牌也是書藝作品的展場,這顯示了我們美育教育的不足。不過慶幸的是,學校畢竟是文化傳習的場所,還是有不少學校的招牌是出於手迹,我查閱這些招牌,以「行、楷」書體居多,隸書少有,篆書太古老了,可能多數人不能識讀,除了設計為標誌(logo)外,沒有作為招牌的,至於本校的「魏碑」書體,可算是獨樹一幟了。